淮海戰役簡介

發布者:徐俊發布時間:2024-10-11浏覽次數:3783

 

淮海戰役,國民黨稱“徐蚌會戰”,是解放戰争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中原野戰軍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連雲港),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棗莊市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對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性進攻戰役。

戰役于1948年11月6日開始,1949年1月10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劉峙指揮中華民國國軍五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及一個綏靖區共55.5萬人被消滅及改編,解放軍總共傷亡13.4萬人。

淮海戰役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重,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争樣式最複雜的戰役。

名    稱

淮海戰役

地    點

淮海地區

時    間

1948年11月6日--1949年1月10日

參戰方

中國人民解放軍,國民黨軍

結    果

解放軍勝

參戰方兵力

解放軍:60萬

參戰方兵力

國民黨軍:80萬

傷亡情況

解放軍:傷亡十餘萬
國民黨軍:傷亡及被俘55萬

敵我損失比

4.06:1

相關影視作品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

共軍指揮官

劉伯承 鄧小平 陳毅 粟裕 譚震林

國軍指揮官

杜聿明 劉峙 黃百韬 邱清泉 黃維

1戰争背景編輯

淮海戰役前線總指揮委員會委員合影

1948年下半年,國内形勢愈發對國軍不利,8月初,國民黨在南京召開軍事檢讨會議,提出了東北求穩定,華北求鞏固,在西北阻匪擴張,在華東華中加強進剿的戰略。從下半年開始,國軍開始實施重點防禦,重兵堅守戰略要點,編練強大機動兵團,造成共軍對戰略要點“吃不掉”,對增援兵團“嚼不爛”。[1] 

一個月後,中共在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會議,确立了“由遊擊戰争過渡到正規戰争,建軍五百萬,殲敵五百個旅,五年左右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對派”的任務。[2] 

戰前态勢

9月間中共發起濟南戰役,攻克濟南,這是中共首次攻克國軍重兵設防的堅固城池,也宣示了重點防禦計劃的失敗。在戰役中,盡管蔣介石命令集結徐州地區的國民黨黃百韬、邱清泉、李彌三個兵團北上解圍,但攝于中共華東野戰軍的強大阻援部隊,三個兵團17萬餘人,在華野阻援打援部隊陣地前面徘徊,直至濟南城破,黃、李兩兵團尚未集結完畢[3] 新華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發了濟南戰役的戰果:斃傷國民黨軍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中将官23人,戰場起義2萬餘人,繳獲辎重彈藥無數[4] 。美聯社對此評論:“自今而後,共産黨要到何處,就到何處,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沒有什麼阻擋了[4] 

濟南攻克後,菏澤、臨沂、煙台等地國軍紛紛棄城,山東境内隻剩除青島等少數據點[5] ,使得共軍南下作戰再無負擔,同時,鑒于邱黃李三兵團的猶豫,由此,當濟南城内巷戰仍在激烈進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時發電報給中共中央軍委,“建議即進行淮海戰役”。[6] 中共中央軍委經過慎重考慮,于1948年9月25日19時複電,同意粟裕的建議:“我們認為舉行淮海戰役,甚為必要。”[7] 

2戰役準備編輯

中國人民解放軍

1948年9月下旬,濟南戰役獲勝三天後,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向中共中央

粟裕

軍委提議,希望乘勝攻殲淮陰淮安寶應高郵戰役海州國軍之戰役,稱為淮海戰役,主要目标為殲滅距離徐州較遠的黃百韬第7兵團、李延年第9綏靖區,為奪取徐州做好準備。這一計劃符合中共“殲敵于長江以北”之指導思想,随即得到批準[8] 。這就是中共原來預定進行較小規模之淮海戰役,中共占據主動決戰權。

此後,關于戰役部署的讨論一直在進行,1948年10月11日,毛澤東電告華野,提出了淮海戰役分三個階段的設想,第一殲滅黃百韬兵團,占領新安鎮,棗莊,臨沂等地,同時,中原野戰軍應攻擊鄭徐線,牽制孫元良兵團,以減輕華野阻援的壓力[9] 

中野以極小代價占領鄭州,開封後,對戰役的部署産生重大影響,同時,劉伯承李達等牽制張淦三兵團、黃維十二兵團,遲滞了華中國軍向徐州戰場的東調。1948年10月27日,中野主力

粟裕最初關于淮海戰役的構想

四個縱隊由鄭州東進進入徐蚌戰場,相機行事,此時,原來設想的淮海戰役已經發展為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共同配合的戰役,小淮海發展為大淮海。故此,粟裕提出請”陳軍長、鄧政委統一指揮“[10] ,次日,毛澤東回電稱“整個戰役統一受陳鄧指揮”。[11] 

國民黨軍隊

濟南失守後,1948年10月,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開始收縮兵力,國軍集結了4個兵

杜聿明

團(第2、第13、第7、第16兵團)和4個綏靖區(第3、第4、第1、第9綏靖區)部隊25個軍共約60萬人,以徐州為中心,利用津浦、隴海兩條鐵路線,組成東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臨城、南達蚌埠之“一點兩線”防禦陣線,加強防守中原和華東地區,采取戰略守勢。

10月底,共軍中原野戰軍進攻鄭州,國軍憂慮其可能會與華東野戰軍在江淮地區會合,為鞏固江淮,屏障南京,1948年10月29日,國民黨參謀總長顧祝同和國防部長何應欽在國防部召開作戰會議,按照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白崇禧提出“守江必守淮”之指導思想,提出兩種作戰方案:一是集中優勢兵力于徐州蚌埠之間的津浦鐵路兩側,做戰略防禦;當共軍南下時,即集中全力,尋機與共軍決戰。【郭汝槐回憶錄 ,二是放棄徐州,退守淮河進行河川防禦。同時,為解決兵力不足,将遼沈戰役後駐留葫蘆島的第三十九軍、第五十四軍轉至蚌埠,支援徐蚌戰場。盡管這次會議商定采用第一種作戰方案,但直至徐蚌會戰開始,國民黨仍沒有确定作戰部署[12] ,蔣介石更傾向于第二種方案,在淮河一帶擊破共軍主力,“來争取第二線戰略配置的時間”[13] 。至11月5日,顧祝同在徐州召集劉峙、邱清泉、黃百韬、李彌等開會,方确定部署按第一案,主力沿津浦路排開。

在指揮官人選上,蔣介石希望白崇禧擔任總指揮[14] ,但白崇禧認為國軍布陣完全陷入被動,于是堅決推辭[12] 。在前方指揮機構人選方面,蔣又希望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第2兵團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揮這場戰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緊急調往東北剿匪總司令部。蔣一時無信任人選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劉峙來指揮這場戰役。從白崇禧拒絕指揮,到解放軍發動淮海戰役,隻有6天時間。

3戰鬥序列編輯

人民解放軍序列

(兩大野戰軍,23個縱隊,63-66萬人)

總前委:

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粟裕、譚震林

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加四個旅,40多萬人)

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毅(豫東戰役後一直在中原野戰軍司令部任副司令員)

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

副政委譚震林

參謀長陳士渠

政治部主任唐亮

副參謀長張震

政治部副主任鐘期光

後勤部長劉瑞龍

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葉飛(第一、第二、第三師)

第三縱隊代司令員孫繼先、政委丁秋生(第八、第九師)

第四縱隊司令員陶勇、政委郭化若(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師)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必成、政委江渭清(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師)

第八縱隊司令員張仁初、政委王一平(第二十二、第二十三師、二十四師)

第十縱隊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師)

特種兵縱隊司令員陳銳霆(炮一、炮二、炮三團、工兵團、騎兵團、坦克大隊)

兩廣縱隊司令員曾生、政委雷經天

第35軍軍長吳化文政委何克希(第103、104、105師)

魯中南軍區司令員傅秋濤

蘇北軍區司令員管文蔚、政委陳丕顯

冀魯豫軍區司令員趙建民、政委潘複生(獨一、獨三旅)

江淮軍區司令員陳慶先、政委曹荻秋(第三十四、獨立旅)

山東兵團

司令員許世友(未參戰)

政委譚震林(兼)

副司令員王建安

參謀長李迎希

政治部主任謝有法

第七縱隊司令員成鈞、政委趙啟民(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九縱隊司令員聶鳳治、政委劉浩天(第二十五、第二十六、二十七師)

第十三縱隊司令員周志堅、政委廖海光(第三十七、第三十八、第三十九師)

魯中南縱隊司令員錢鈞、政委張雄(未參戰)(第四十六、第四十七師)

渤海縱隊司令員袁也烈(新一、新十一師)

蘇北兵團

司令員韋國清

政委陳丕顯

副政委吉洛(姬鵬飛)

參謀長覃健

第二縱隊司令員滕海清、政委康志強(第四、第五、第六師)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胡炳雲、政委張藩(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第十二縱隊司令員謝振華、政委李幹輝(第三十五、第三十六旅)

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三個旅,近20萬人)

司令員劉伯承

政委鄧小平

副司令員陳毅、李先念

副政委張際春

參謀長李達

第一縱隊司令員楊勇、政委蔣振華(第一、第二、第二十旅)

第二縱隊司令員陳再道、政委王維綱(第四、第六旅)

第三縱隊司令員陳錫聯、政委彭濤(第七、第八、第九旅)

第四縱隊司令員陳赓、政委謝富治(第十、第十一、第十三、第二十二旅)

第六縱隊司令員王近山、政委杜義德(第十六、第十七、第十八旅)

第九縱隊司令員秦基偉、政委李成芳(第二十六、第二十七旅)

第十一縱隊司令員王秉璋、政委張霖芝(第三十一、第三十二、第三十三旅)

豫皖蘇軍區司令員張國華(獨立旅)

豫西軍區司令員 曾希聖、政委張玺(獨立旅)

陝南軍區司令員 劉金軒、政委汪峰(獨立旅)

國民黨軍序列

主要将領

總司令:劉峙

副總司令:杜聿明、孫震、劉汝明、馮治安、韓德勤、李延年

參謀長:李樹正

副參謀長:章毓金

前進指揮部(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主任:杜聿明

副主任:孫元良、趙家骧

參謀長:舒适存

副參謀長:文強、劉伯中、吳寶雲

第二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邱清泉

副司令:舒适存、譚輔烈、王長海、高吉人

參謀長:李漢萍

副參謀長:董熙

下轄:

第五軍(熊笑三

第45師(郭吉謙、崔賢文)

第46師(黃宗顔、陳輔汗、郭方萍)

第200師(周朗)

第七十軍(高吉人、鄧軍林

第32師(龔時英

第96師(鄧軍林、劉志道)

第139師(唐化南)

第七十二軍(餘錦源)

第34師(陳漁浦

第122師(熊順義)

第233師(李芝、徐華)

第七十四軍(邱維達

第51師(王夢庚

第57師(馮寄異)

第58師(王奎昌

第十二軍(舒榮)

第112師(餘一凡)

第238師(徐有成)

第一百一十六軍(譚心

第287師(李芝)

第288師(陳元良)

獨立旅(新44師)(王屏南、耿文哲)

騎兵旅(陳陶、張榮甲

備注

一、黃宗顔原為暫編14師師長,撥歸邱清泉指揮,邱将其與第46師合并,取消暫編師番号,将黃調為第五軍副軍長。

二、第七十軍第96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為快速縱隊,師長鄧軍林兼任縱隊司令,周志道為副司令。

三、第181師米文和部是劉汝明系統曹福林第五十五軍建制,臨時歸邱清泉指揮,在馬牧集牛王崮附近被殲。

四、濟南戰役開始時,第七十四軍奉命空運濟南增援,1948年9月19日濟南機場被解放軍炮火控制,僅運去第57師7個連,運去部分在濟南戰役中被殲滅。

五、第122師原為第十六兵團第四十一軍建制,第十六兵團單獨突圍被殲滅後,收容殘部編成第122師。

六、第十二軍第238師駐靈璧地區整訓,在解放軍攻占靈璧時被殲滅。

七、第一百一十六軍是在包圍圈内編成,實際上是一個空番号,餘錦源計劃以第七十二、第一百一十六軍編成一個新兵團,第一百一十六軍人員均由第七十二軍抽調,未編好即被殲滅。

第六兵團

(增援黃維的部隊)

司令:李延年

參謀長:梁棟新

下轄:

第三十九軍(王伯勳)

第103師(曾元三)

第147師(張家寶

第五十四軍(阙漢骞)

第8師(周文韬、施有仁)

第198師(張純)

第291師(廖定藩)

第九十六軍(于兆龍)

第141師(甫紹武)

第282師(肖續武、張毓金)

第九十九軍(胡長青)

第92師(艾瑗)

第99師(楊達)

第268師(李慎言

備注

一、李延年原為第九綏靖區司令,因戰略需要放棄海州西撤,将所轄第四十四軍撥歸第七兵團,李率司令部人員撤至蚌埠,加上由海上撤回人員改編為第六兵團司令部,指揮第三十九、第五十四、第九十六、第九十九軍四個軍。

二、第三十九軍原屬第十三兵團建制,駐河北昌黎,戰役前未趕到徐州,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該軍序列中原有第91師,不在淮海戰場,未列入此表。

三、第九十六軍原在蚌埠駐紮,曾一度受劉汝明第四綏靖區指揮。

四、第九十六軍第41師有寫為212師、第282師有寫為281師,是否番号更改或另有原因待查。

五、第九十六軍原屬第十六兵團,1948年10月底調蚌埠守備,後第十六兵團北上,該軍留滞蚌埠,歸第六兵團指揮。

第七兵團

(在碾莊地區被殲)

司令:黃伯韬

副司令:黃國梁、唐雲山

參謀長:魏翺

下轄:

第二十五軍(陳士章

第40師(曾正我)

第108師(李世鏡

第148師(劉清�)

第四十四軍(王澤浚)

第150師(趙壁光),該師投誠

第162師(李�)

第六十三軍(林湛、陳章)

第152師(雷秀民)

第186師(張澤琛)

第六十四軍(劉鎮湘)

第156師(劉鎮湘)

第159師(劉紹武、鐘世謙)

第一百軍(周志道)

第19師(趙堯)

第44師(劉鶴聲)

第63師(盛超)

備注:

一、第二十五軍第148師在宿縣被殲。

二、第一百軍第19師在濟南戰役中被殲。

三、第四十四軍第162師486團在揚州未歸建。

第八兵團

司令:劉汝明

副司令:田鎮南、曹福林、米文和、劉汝珍

參謀長:朱秀德、楊然

副參謀長:楊然、李誠一

下轄:

第五十五軍(曹福林)

第29師(榮光興)

第74師(李益智

第181師(米文和、劉興遠),在馬牧集被殲

第六十八軍(劉汝珍)

第81師(葛開祥)

第119師(劉廣信、張勳亭、劉鐵鈞)

第143師(崔貢琛、閻尚元、王保謙、李金玉)

備注:

該兵團前身是第四綏靖區。

第十二兵團

(在雙堆集地區被殲)

司令:黃維

副司令:胡漣、吳紹周

參謀長:肖銳

副參謀長:韋鎮福、劉文修

下轄:

第十軍(覃道善

第18師(尹俊

第75師(王靖之)

第114師(夏建勳

第十四軍(熊绶春

第10師(潘琦)

第83師(張用斌)

第85師 (吳紹周

第十八軍(楊伯濤

第11師(王元直

第49師(何竹本)

第118師(尹鐘嶽

第八十五軍(吳紹周)(該部110師師長廖運周為中共秘密黨員)

第23師(黃子華),該師投誠

第110師(廖運周),該師起義

第216師(谷允懷)

備注:

一、第十二兵團歸國防部指揮,未明令歸徐州剿總指揮。

二、第118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編成快速縱隊,師長兼任快速縱隊司令。

三、1946年整編時,整編11師把原11師33團撥給118旅,後來重新調整故118師有33團番号,而11師有352團番号。

第十三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李彌

副司令:趙季平、陳冰、李九思

參謀長:吳家钰

副參謀長:周羽臯

下轄:

第八軍(李彌、周開成

第42師(石建中、伍子敬

第170師(楊緒钊)

第237師(孫進賢)

第九軍(黃淑

第3師(周藩

第166師(肖超吾)

第253師(王青雲)

第六十四軍(李荩宣,原第九軍副軍長)

第156師(吳家钰)

第159師(黃志聖)

第一百一十五軍(司元恺

第39師(韓肇琏)

第180師(陳芳芝

備注:

一、李兵團原轄第八、第九、第三十九三個軍,淮海戰役前第三十九軍在葫蘆島,後調蚌埠歸第六兵團。戰役後期又将第六十四、第一百一十五軍編入序列,這兩個軍都是倉促成立的,其中第六十四軍是空番号,沒有什麼戰鬥力。

二、第六十四軍原系第七兵團建制,在碾莊被殲。表中所列是在包圍圈中成立的,兵員僅有王洪九部改編的獨立旅和收容的散兵約4000人,所謂師長均未到職。

三、第39師司元恺部原由安陽空運徐州增援,後擴編成第一百一十五軍,第180師原系第三綏靖區第五十九軍建制,該軍在賈汪起義,未參加官兵收容約3000人編成第180師。

第十六兵團

(在陳官莊地區被殲)

司令:孫元良

副司令:曾蘇元

參謀長:張益熙

副參謀長:高健、熊順義

下轄:

第四十一軍(胡臨聰)

第122師(張宣武)

第124師(嚴翊

第四十七軍(汪匣鋒)

第125師(陳玲)

第127師(李家英、張廣漢

備注:

第125師曾配屬戰車等部隊組成快速縱隊,由該師師長兼任縱隊司令,副司令為戰車二團團長吳文芝。

第三綏靖區

(該部在張克俠、何基沣帶領下大部分起義)

司令:馮治安

副司令:張克俠、何基沣、李文田

參謀長:陳繼淹

部隊:第五十九軍(劉振三)

第38師(楊幹三

第180師(崔振倫

第七十七軍(王長海)

第37師(李寶善)

第132師(過家芳

總部直轄:第二十軍(楊幹才)

第133師(景嘉模)

第134師(李介立)

第一百零七軍(孫良誠),該部在江蘇睢甯投誠

第260師(王清瀚)

暫編25師(孫玉田)

備注:

第二十軍于淮海戰役後期由華中調津浦鐵路南端。

4戰役進程編輯

淮海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開始,至1949年1月10日結束,共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

1948年9月24日濟南失守後,國軍總部以為華東野戰軍需要長時間休整,未能料到華東野戰軍

中央軍委關于成立淮海戰役總前委的指示(3張)

濟南戰役損失不大,能迅速南下進攻徐州,結果大意輕敵。粟裕為迷惑國軍,特意在山東開了十幾台大功率電台,不停向外發出指令,國軍誤認為華東野戰軍主力依然在山東。使徐州剿匪總司令部部署調整、兵力調動也趨緩慢。1948年11月1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共約15萬人,以及部分地方部隊與華東野戰軍共同進行淮海戰役,參戰兵力達到60萬人。實際上,約50萬解放軍開始從不同方向秘密夜行,在國軍不知情下撲向徐州。
  徐州剿匪總司令部總司令官劉峙作戰無能,故在戰鬥前,國軍布陣極為不利,與解放軍作戰處于被動及被分割攻擊。國軍尚未按“徐蚌會戰計劃”南移,1948年11月5日,劉峙見國軍各兵團均已報告在正面發現解放軍主力有撲向徐州之勢,便遵從蔣介石之意,将徐州周邊部隊向徐州收縮靠攏,然後再圖向淮河一線撤退。命令黃百韬第7兵團、李彌第13兵團退回徐州東郊,經蒙城向蚌埠調動的孫元良第16兵團經宿縣北上退回徐州,邱清泉第2兵團退回徐州西郊,死守徐州。1948年11月6日,國軍調動華中剿匪總司令部的12兵團進至太和、阜陽地區東援,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70萬人。
  華東野戰軍按計劃于1948年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标開進,發現國軍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黃百韬第7兵團因奉令等海州第9綏靖區的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華東野戰軍借這此延誤,追上正在渡大運河的第7兵團,負責殿後之第7兵團第63軍、第100軍83師被迅速殲滅。黃百韬見勢不妙

黃百韬

,希望李彌第13兵團協助撤退。李彌拿出劉峙命令,執意按計劃回撤,拒絕援助。1948年11月8日,防守運河一線之第3綏靖區四分之三以上之官兵,在中共地下黨員、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沣張克俠率領下,舉行賈汪起義。之後,解放軍迅速通過第三綏靖區防區。10日,解放軍先頭部隊、山東兵團主力,殲滅第7兵團西撤之先頭師,切斷第7兵團退路。第7兵團渡過大運河後,走到碾莊時,第64軍軍長劉鎮湘建議,依靠第13兵團在碾莊留下的軍事工事,與解放軍大戰一場。同時,國防部發來電,稱可交戰,如能擊退敵人再走亦可,這樣第7兵團就在碾莊猶豫了一天,最後決定迎戰解放軍。結果解放軍行軍速度超出預料,在一日之内,華東野戰軍三個縱隊,就攻占碾莊與徐州之間曹八集等各據點要道,11日,華東野戰軍将第7兵團合圍于碾莊地區。
  此時徐州南方戰況,由于宿縣之孫元良第16兵團北撤徐州,而協防宿縣之劉汝明第4綏靖區也向南撤。由于劉峙指揮慌亂,蔣介石決1948年定11月10日把杜聿明調回任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具體負責指揮作戰;同時命令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由徐州向東攻擊,為黃百韬第7兵團解圍。在蚌埠,以第9綏靖區改組建第6兵團,以第4綏靖區改組建第8兵團,兩兵團将協同沿津浦鐵路兩側向宿縣推進。至此,徐州、蚌埠戰場國軍兵力增加到80萬人。
  11月15日中原野戰軍攻占空虛的宿縣,切斷了徐州守軍向蚌埠之退路。鑒于淮海戰役規模越打越大,16日中共中央軍委決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敵委員會統籌華東、中原區事宜。蔣介石下令黃維第12兵團及蚌埠之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向北推進,重占宿縣。
  自11月13日起,徐州國軍以邱清泉第2兵團和李彌第13兵團協同攻擊全力解第7兵團之圍。開始粟裕令華東野戰軍第7、第10、第11縱隊組成阻援兵團,由10縱司令員宋時輪、政委劉培善統一指揮,在侯集、林佟山至大許家地域,實行正面防禦阻擊徐州國軍東援;以蘇北兵團各縱隊從徐州東南側擊第2、第13兵團增援,在潘塘附近發生激戰。在22日第2兵團被華東野戰軍阻于離碾莊12公裡處大許家一線,無法突破。19日,華東野戰軍全力加快對第7兵團的圍殲作戰,至1948年11月22日,華東野戰軍将第7兵團10萬人全部殲滅,第7兵團司令官黃百韬陣亡。

第二階段

國軍第7兵團被殲滅後,由蚌埠進軍的李延年第6兵團、劉汝明第8兵團擔心被解放軍攻

殲滅黃維兵團于浍河、淝河之間的戰鬥

擊而拖延北進,造成從華中剿匪總司令部增援向宿縣進軍的第12兵團(司令官黃維)位置突出、孤立,在解放軍的阻擊下,這3個兵團無法靠攏徐州打通徐州―蚌埠間聯系,戰場形勢對國軍極其不利。第12兵團由蒙城出發渡過渦河,1948年1948年11月21日,第12兵團到達南坪集并渡過浍河,發現解放軍有合圍之勢,于23日夜轉向東南方向的固鎮轉移,企圖向李延年第6兵團靠攏。中原野戰軍集中兵力合圍黃維第12兵團,11月25日,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将國軍第12兵團包圍在于宿縣西南之雙堆集。11月27日,黃維指揮第12兵團乘合圍尚不嚴密以4個師兵力為先頭向東南方向全力突圍,其中第85軍第110師師長、中共地下黨員廖運周率部陣前倒戈,使黃維突圍計劃失敗,軍心動搖,士氣一蹶不振,隻得就地固守待援。此時,國軍已處在被動挨打的地位,由于第7兵團被消滅,徐州東線已完全暴露;徐州往蚌埠之退路,亦因宿縣被中原野戰軍占領而切斷。而黃維第12兵團也被解放軍合圍,有被全殲之危險。
  1948年11月28日蔣介石在南京召開軍事會議,不得不下令徐州駐軍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放棄徐州向江南撤退,徐州剿匪總司令官劉峙離開徐州調到蚌埠指揮第6兵團、第8兵團再次北援,由徐州剿匪副總司令杜聿明指揮30萬徐州守軍,于1948年11月30日放棄徐州向西南沿永城、渦陽撤退。華東野戰軍發現國軍撤走即以7個縱隊30萬人發起追擊、攔截。同時,由于南線李延年兵團縮回蚌埠,華東野戰軍又從南線另抽調3個縱隊加入北線對杜聿明集團的圍攻。杜聿明部途中接到蔣介石命令向東南出擊,解救黃維第12兵團,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孫元良第16兵團不得不轉攻東南,最終12月4日被華東野戰軍包圍在永城東北陳官莊地區。12月6日,第16兵團因協調錯誤,自行突圍,大部被殲滅。
  中原野戰軍對黃維第12兵團采取大量土工作業的近迫攻堅戰法,對第12兵團合圍圈不斷縮小防區縮小,至12月初,第12兵團糧彈不足陷入困境,隻能靠有限的空運補給。此外,華東野戰軍又抽調5個縱隊加特種兵縱隊由華野參謀長陳士榘指揮,加入對第12兵團的圍攻。第12兵團副司令胡琏因回家奔喪最初沒有随軍,第12兵團被圍後乘飛機進入雙堆集包圍圈。1948年12月6日,中原野戰軍、華東野戰軍對第12兵團全線發起攻擊,1948年12月12日發起總攻,至15日第12兵團殘部各自突圍被殲滅,消滅了國軍12萬人,俘虜第12兵團司令黃維,副司令胡琏搭乘戰一團戰二營代營長甘義三之座車,單獨突圍逃出(這部戰車為戰車二營突圍指揮車,僅此車有突圍路線地圖及資料),但坦克被解放軍擊中亦受重傷,嗣即在上海接受手術。

第三階段

由于已消滅了國軍34個師,邱清泉第2兵團、李彌第13兵團之22個師被包圍,為配合平津戰役對

淮海戰役前線關于淮海戰役結束的電報

傅作義集團之分割包圍避免其迅速決策經海路南逃,解放軍對合圍的杜聿明部暫緩攻擊,進行了20天休整,向杜聿明發動政戰宣傳與勸降,消耗其心理,為最後圍殲杜聿明部做最後準備,雖然杜聿明拒絕投降,但瓦解了國軍官兵士氣。合圍圈中的國軍糧彈兩缺,雖有空投補給,但遠不夠用。1948年12月19日被圍的國軍曾謀劃空軍掩護下突圍,亦無力執行。
  平津戰役解放軍完成了對北平、天津等地的分割與包圍之後,1949年1月6日,解放軍向青龍集、陳官莊地區被圍的杜聿明部發起總攻,9日消滅第13兵團大部,殘部撤往第2兵團防區。1月10日戰鬥結束。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兼前進指揮部主任杜聿明被俘,徐州剿匪總司令部前進指揮部副主任兼第2兵團司令官邱清泉陣亡,第13兵團司令官李彌逃脫。李延年第6、劉汝明第8兵團随後放棄淮河以南、長江以北地區,撤往江南,淮海戰役結束,解放軍占領了長江以北大片土地。

5戰役結果編輯

戰果統計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争戰略決戰的三大戰役中規模最大的戰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

繳獲國民黨裝備(5張)

1949年1月10日,曆時六十六天。國民黨軍先後投入七個兵團、兩個綏靖區,三十四個軍,八十六個師,共約八十萬人,出動飛機高達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十六個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六十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五個兵團部,二十二個軍部,五十六個師、一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少将以上高級将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以上戰果還不包括其潰散和逃亡人數。主要繳獲有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缺雙堆集戰場統計數字)97025斤。在大決戰三大戰役中,淮海戰役解放軍的傷亡最大,超過其他兩次戰役傷亡的總和,占大決戰總傷亡的53.8%,各種武器的損耗和彈藥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損耗占總損耗的48.6%;長短槍損耗占總損耗的69.4%,輕重機槍的損耗占總損耗的61.8%,炮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8.7%,子彈的消耗占總消耗的62.7%,炸藥的消耗占總消耗的57.4%。殲敵總數則最多,占總殲敵數的35.8%,繳獲則最少,淮海戰役的激烈可見非同一般。

其中華野殲敵約44萬,約占淮海戰役殲敵總數的80%;華野傷亡約9.1萬,約占淮海戰役解放軍總傷亡人數的67%。

後勤保障

一場巨大的戰役,除了指揮得當,三軍用命,還有一個關鍵要素是後勤保障。在解放戰争中,共産黨方面并沒有現代化手段保障戰役後勤,但把人力保障發揮到了極緻。如果說劉陳鄧粟譚組

支援淮海戰役的民工

成的總前委在戰役組織指揮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那麼擔負主要後勤保障工作的華東局、華東軍區和華東野戰軍後勤部在組織後勤工作方面的成績也不容抹殺。這裡面華東局書記、華東軍區政委饒漱石和華野副參謀長兼後勤司令部司令員、華東野戰軍前委委員、豫皖蘇财經辦事處主任(後任第三野戰軍後勤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瑞龍是後勤工作的主要指揮者。在戰役期間,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民用極大的物力、人力支援了戰争。這四省共出動民工543萬人,其中随軍常備民工22萬人,二線民工130萬人,後方臨時民工391萬人;擔架20.6萬副,大小車輛88萬輛,59式100萬輛,挑子30.5萬副,牲畜76.7萬頭,船隻8539艘;籌集糧食9.6億斤,運送到前線的糧食4.34億斤。

民工的支前是戰役中最動人心弦的一幕。到了戰役的第三階段,參戰兵力與支前民工的

中原人民支援彈藥、物品的架子車隊

比例高達1:9。這種空前浩大的人力動員,解放區表現出異乎尋常的承受能力,如民工支前負擔最重的魯中南區,以第六分區的統計為例,該區共出動49萬民工(常備民工17萬,臨時民工32萬,許多臨時勤務尚未計算在内)占其總人口300萬的16%以上。按慣例,人民負擔戰争的人力一般不能超過總人口的12%,即八個人中抽一個民工,除去老弱婦孺,幾乎是動員了全部的青壯年男性,而此次動員的民工高達總人口的16%,可以說超出了最高的負擔界限。而永城、夏邑、宿縣幾乎是全民動員。人民提出的口号是“傾家蕩産,支援前線,忍受一切艱難,克服一切困苦,争取戰役的勝利。”

很多關于淮海戰役的文學影視作品都強調了人民戰争和民工支前的極端重要性,包括電影《淮海戰役》、《車輪滾滾》,小說《百合花》等。

戰役檢讨

淮海戰役是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的情況下同國民黨重兵集團展開的決定性的戰略決戰,最後以解放軍的全面勝利而告終。解放軍在兵力、裝備都不占優勢,戰場情況複雜多變的條件下,能取得如此輝煌的勝利,是中央軍委、總前委的正确決策,華野、中野的密切配合,指戰員的英勇作戰,人民群衆的全力支援的結果。也是戰争史上的奇迹,八十年代,美國西點軍校專門派出考察團來到淮海戰場舊址進行實地考察,對這一結果的評價是“不可思議”。國民黨失敗的原因是統帥部的決心一變再變,各兵團互不配合,最主要最關鍵的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失去了人心。對于這一戰役,作戰雙方對勝敗的原因都進行過總結。

國民黨軍方面,徐州剿總司令劉峙認為此次戰役,戰略之失敗多于戰術,戰術之失敗多于戰鬥。他總共列舉了十三條失誤,主要有:對進退大計,遲疑不決,結果臨時應戰,而不是有計劃、有準備的會戰,以緻形成兵力、态勢上的劣勢;顧慮長江與淮河防務,結果處處顧慮,處處薄弱,以緻分散了兵力;戰區間協同不良,兵力轉用欠靈活,尤其是黃維兵團未能及早東進參戰,失去戰機;杜聿明放棄徐州,本屬冒險,卻不能發揮勇敢果斷精神,以迅速的行動擊破共軍,以緻陷全軍于危殆;各部隊長個人之間,平時精神上有隔閡,戰時不能有效協同,以緻雖有大軍,也難發揮最大合力。

國民黨統帥部戰後檢讨說:失敗的主要原因,乃為戰略錯誤,其次為戰術缺乏改進,難以支持戰略。其他如持續戰鬥力之保持,戰鬥力統合發揮及反情報等方面,均有重大錯失。

共産黨方面,1949年1月20日主将粟裕在華野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有中央軍委、毛主席、總前委的正确領導,後方黨政軍民的全力支援,各兵團、各兵種的協同作戰,到會各同志機動靈活的指揮,全體指戰員不辭辛勞的英勇作戰。

陳毅在1951年2月11日會見蘇聯駐華大使尤金時,介紹淮海戰役情況,概括說明決戰勝利的原因:一是敵人錯誤判斷,認為我們沒有力量,不會集中兵力與他決戰。二是在戰役戰術上分批分割殲敵,主要以近戰夜戰,發揮我們的長處。三是龐大深厚的民力支援,實際上成為五百萬對八十萬,充分發揮了人民戰争的威力。四是戰役過程很艱苦,好比鈍刀切脖頸,難以一下把敵人殲滅,是靠戰士勇敢、獻身精神和天才的創造力來完成戰略戰役上的正确決策。五是發揮了政治攻勢的作用,在戰役中敵軍有五個師起義,一個師投誠。在俘虜政策上,實行原則性與靈活性相結合,對敵人實行分化。在這些原因中,人民的支援才是勝利的根本保證。正如中野在《雙堆集作戰總結》中所說的,作戰中的物資供應,是達到較圓滿之要求的,無論在糧食彈藥的接濟,還是醫療救護等方面,都未感到意外的特殊困難,這是此次作戰勝利的有力保障,沒有這種保障,要想取得這次作戰的勝利,是無法想象的。陳毅對尤金特别強調,五百萬支前民工,遍地都是運糧食、運彈藥、擡傷員的群衆,這才是我們真正的優勢。淮海戰役的勝利是人民群衆用小車推出來的。

淮海戰役是一場真正的人民戰争,淮海戰役的勝利也真正是人民的勝利。

6軍事意義編輯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幹,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還包括被稱為“五大主力”的第5軍和第18軍。(五大主力其他三支部隊分别是1947年5月在孟良崮被殲的整編第74師、1948年10月在遼沈戰役中被殲的新1軍和新6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争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隻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就全國戰局而言,遼沈、淮海戰役後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複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而新組建的京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這三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黃河以北絕大部分已是解放區,黃河以南到長江以北,基本是解放區,國民黨隻得憑借長江天險占據江南半壁,但随着精銳主力的喪失,也已缺乏足夠的兵力來組織起有效的防禦。

國民黨政治上的危機随着軍事上的失敗,進一步加劇,派系間的權利争鬥,趨于白熱化。白崇禧利用國民黨政權極為不利的形勢,于1948年12月25日提出“和平解決”的主張,并随即得到湖北、湖南、河南等省參議會的支持。在此形勢下,蔣介石于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提出與中共和平談判。然而此時,要和要戰的主動權已不在國民黨手中了。行政院院長孫科未經蔣介石批準,就率行政院遷往廣州,宣布遷政府于廣州,并表示反對與中共談判,号召繼續與中共進行戰争,企圖在外國勢力支持下,經營華南。在國民黨***中心的南京、上海,已是人心浮動,惶惑不安。各輪船公司奉命在南京、上海集中船隻,以供國民黨政府緊急征用。各級政府官員,争相逃往香港、***。故宮博物院文物也開始撤離南京遷往***。

在此之前,1945年抗日戰争勝利,北平收複,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複集中于重慶,于1947年運回南京。淮海戰役的失利,迫使國民政府加緊從南京撤走重要文物。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後于台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于南京庫房,委托南京博物院代管。國民黨中央黨部僅剩十餘人,立法院80%的立法委員逃離了南京。就連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也忙于撤退人員及家屬。李宗仁回憶到:徐蚌會戰已近尾聲時,中共全盤勝利已成定局,京滬震動,人心惶惶,國内外許多民意機關,甚至統兵作戰的高級将領,都認為前途無望。

四面楚歌的蔣介石,在這樣局面下,隻得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經過精心策劃和部署,于1949年1月21日,宣布下野引退,将總統之職交由副總統李宗仁代理,自己回到家鄉浙江奉化溪口,在幕後遙控指揮。

對于淮海戰役,國民黨軍統帥部在戰後檢讨中,不得不承認:國軍遭受之失敗,影響全局,最為重大,尤其是華東地區。由于國軍在徐蚌決戰中,主力兵團全部被殲,緻使國軍再無力與共軍主力決戰。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團長巴達維将軍在給美國陸軍部的報告中說:由于國民黨政府在長江以北的失敗所造成的恥辱,縱令時間容許,國民黨政府是否能在華南取得必要的支持,動員這一地區的人力,以重建其軍隊,實屬極端令人懷疑。國民黨的完全失敗,已是不可避免。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則認為:蔣介石的軍事力量實際上是崩潰了。桂系一時間倍感揚眉吐氣,甚至想大幹一場。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毛澤東在戰役結束後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發表的關于時局的聲明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于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餘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隻要解放軍向殘餘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幹次重大攻擊,國民黨***即将土崩瓦解,歸于消亡”。

淮海戰役的勝利,使長江中下遊以北的廣大地區獲得解放,為解放軍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

7紀念遺址編輯

徐州淮海戰役烈士紀念塔

1959年國務院決定在江蘇省徐州市興建徐州市淮海戰役紀念塔、淮海戰 

淮海戰役烈士紀念碑圖集(4張)

役紀念館,1960年奠基,1965年建成開放,占地79萬平方米。後又陸續建設了淮海戰役總前委群雕、淮海戰役碑林、徐州國防教育館、徐州抗日戰争紀念館等紀念建築。

2007年7月,經中共中央辦公廳批準建設的淮海戰役紀念館新館、淮海戰役全景畫館建成開放。新館建築面積2.56萬平方米,陳展面積1.2萬平方米,共展出文物、照片、圖表近3000件,複原場景9個。全景畫《淮海戰 

淮海戰役紀念館(18張)

役》畫面周長150米,高20米,運用油畫、地面塑型、聲光電多媒體技術配合旋轉觀景平台,展現了淮海戰役規模宏大、戰場遼闊、戰鬥激烈、人民支前規模空前的不朽畫卷。2009年在第十一屆全國美術作品展上榮獲“首屆中國美術獎・創作獎・金獎”。

建成開放以來,先後接待了胡錦濤等數十位黨和國家領導人,年接待社會各界群衆350餘萬人次。先後被國務院、中宣部等部門批準或命名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國家國防教育示範基地、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等榮譽稱号。

碾莊淮海戰役烈士陵園

碾莊是淮海戰役的著名戰場,碾莊戰鬥所取得全殲黃百韬一個兵團、五個軍部,十個整師共計十餘萬人的勝 

碾莊烈士陵園(4張)

利,結束了淮海戰役的第一階段,為整個戰役的全勝奠定了基礎,在中國革命戰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紀念此戰英勇犧牲的烈士,1958年6月,邳縣縣委,縣人委決定并奠基興建紀念碑,1960年2月竣工。

8文學作品編輯

亮劍》節選

1948年11月的一個清晨,徐州。這個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的城市。兩千多年來,以見諸于文字的158次血戰而彪炳史冊。

僅僅在十年,這個城市的周邊地區,就爆發了一場驚天動地的大血戰,中日兩國的正規軍在此投入的總兵力為數十萬人,戰鬥之激烈,傷亡之慘重,是前所未有的,日本陸軍的驕傲――坂垣師團,在此遭到重創,上萬的日本士兵的屍骨被埋葬在這裡,而中國士兵的陣亡人數則是日本人的數倍。台兒莊之戰,給中日兩國軍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十年後的今天,這裡又爆發了一場大戰,這場大戰,不是兩個國家之間的戰争,而是同一個國家同一個民族的兩個政黨之間的戰争。這次大戰的規模,超過了以往任何時候,國共雙方投入的總兵力達到140萬人,以往的戰争比起此時此地發生的大戰,實在是不足道哉。

關于這場大戰,國共雙方的叫法不同,國民黨的曆史教科書上稱為“徐蚌會戰”。而共産黨的曆史教科書上則稱為“淮海戰役”。

在這場決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命運走向的大決戰中,國民黨軍投入兵力為80萬人,解放軍投入兵力為60萬人。結局是,60萬消滅了80萬。

大戰剛剛結束,當時世界第二号軍事強國――蘇聯的伏龍芝軍事學院高級指揮系的将軍學員們便把它列入了經典戰例,作為一個重大課題來研究。多少年過去了,各國軍事學院的戰史教材上,都把這次大戰稱為“經典戰例”。

一代代不同國籍、不同膚色、不同政治信仰的職業軍人們對這個戰例都不陌生,使人感到濃厚興趣的,是它的過程。兵力和裝備都處于劣勢的60萬人是如何打敗兵力和裝備都處于優勢的80萬人的。

數十架美制“B-25”轟炸機編隊組成若幹個攻擊波次,向地面俯沖投彈,數百門重炮和百餘輛坦克将徐州市東側鄧樓至團山一線四十餘裡寬的正面變成一片火海。

徐州市東郊的市民們被這驚天動地的戰争景觀吓傻了,窗玻璃在強烈的聲波中被震得粉碎,嘩啦啦地傾瀉而下,房屋在晃動,梁柱在吱嘎嘎作響,像是随時要塌下來,鋪天蓋地而來的硝煙使得日月無光,人們在持續得沒有任何間歇的巨響中被震得失去聽力。

國民黨軍第二兵團司令官邱清泉中将在兵團指揮部裡舉起望遠鏡。

激戰的景象出現在望遠鏡中,随着坦克履帶的撞擊聲,南北四十餘裡突然出現一條灰白色的水線,像漲潮的海水一樣,向東方撲去,各種輕重火器爆響得已經聽不出點來,手榴彈、迫擊炮彈爆炸聲,刺刀、槍械的撞擊聲,聲嘶力竭的呐喊聲彙成巨大的聲浪。

邱清泉抓起電話話筒:“要89師,喂,楚師長嗎?你們師的正面是趙莊,我命令你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趙莊。”

電話那頭是國民黨軍第二兵團下屬的89師少将師長楚雲飛。當年活躍于晉西北的晉綏軍358團上校團長楚雲飛,抗戰結束後,因其赫赫戰功又被保送至南京陸軍大學将官班深造,畢業後便脫離晉綏軍,被分配到嫡系部隊任少将師長,他早年的黃埔生經曆使他左右逢源,無論是晉綏軍還是中央軍,對他都視同己出。

楚雲飛身穿美式黃呢子軍裝,腳上穿着锃亮的長統馬靴,肩章上一顆金色的将星和領子上的将官标志――金梅花交相輝映,他白皙的臉上兩道濃黑的劍眉高高吊起,兩隻眼睛裡沒有***,沒有怒火,隻有如水般的沉靜,在他舉着望遠鏡的左手上,戴着鑲嵌着一顆碩大鑽石的白金戒指,他一副喜怒不形于色的貴族氣質,面對眼前山崩地裂般的炮火,大量的死亡和鮮血似乎視而不見,嘴角上還挂着一絲冷冷的微笑。

來自中央社的記者曼林小姐正站在楚雲飛的側後欣賞着他迷人的風度,在曼林小姐的眼睛裡,這位将軍身上的貴族風度,決不同于上流社會沙龍裡那些借裙帶關系而身居高位的公子哥的貴族風度,這是一種受過良好的教育和久經沙場的閱曆混合起來的冷靜與自信,彬彬有禮中還略帶點兒玩世不恭。在将星如雲的國民黨軍隊伍中,曼林小姐還沒見過具有如此魅力的将軍呢。

在楚雲飛的望遠鏡裡,被籠罩在炮火硝煙中的趙莊時隐時現,國民黨軍官兵們像灰色的浪潮一次次撲上去,又不得不一次次退下來,每次退下來,都留下一片陳橫的屍體和蠕動着的瀕死的傷員,楚雲飛漂亮的劍眉微微挑動了一下,心裡暗暗驚訝,就這麼幾十米的沖擊距離,竟然有一道由機槍、步槍、手榴彈組成的死亡之牆,沒有什麼人能進入這道高牆。

他想起德國軍事家克勞塞維茨的名言:用無限的暴力殲滅敵人的戰鬥力,為達此目的,惟有機動力與火力綜合之沖力[15] 

9影視作品編輯

基本信息

大決戰海報

大決戰(第二部:淮海戰役)Decisive Engagement: Wei-hai campaign (1991)

影片資料

國家/地區:中國

類型: 劇情 / 戰争 / 曆史

片長:219 min

對白語言:漢語普通話

演職員表

導演: 李俊 ....總導演

蔡繼渭 ....首席導演

韋廉

楊光遠

景慕逵

翟俊傑

編劇:李平分

史超

王軍

主演:古月Gu Yue ....毛澤東

蘇林 Lin Su ....周恩來

吳志遠Zhiyuan Wu ....宋美齡

劇情

遼沈戰役打響的同時,劉伯承、鄧小平、陳毅遵照中央軍委的指示,着手策劃淮海戰役。1948年11月6日,淮海戰役打響。華東野戰軍及時切斷正向徐州收縮的黃百韬兵團的退路,并将其包圍在徐東碾莊圩地區。同時,中原野戰軍攻占了軍事重地宿縣,切斷了徐州劉峙集團的陸上退路。

蔣介石調杜聿明回徐州作戰,敵人幾路兵團雲集逼近徐州,淮海戰役形勢異常嚴峻。國共雙方統帥鬥智鬥勇,頻頻調兵遣将,經過十幾天的激烈戰鬥,黃百韬兵團被殲,杜聿明集團被圍困,黃維兵團全殲。蔣介石雖多方設計救援杜聿明集團,但終因軍無鬥志,終緻全軍覆滅,具有決定意義的淮海戰役大獲全勝。

作為《大決戰》系列的第二部,本片延續了同系列電影氣勢恢宏的特點。黃維兵團登場時,使用了長達一分鐘左右的航拍全景式鏡頭,充分表現了黃維兵團的規模。而聚殲黃維兵團的那場戰鬥,同樣使用了長時間的航拍。

電影從大處着眼,一些曆史細節上也未放松,比如黃維兵團被圍時,曾将卡車裝滿土擺成一線,以抵擋子彈,在影片中亦有顯示。電影中還展示了解放軍自行研制的一種土火炮―飛雷。

電影使用大篇幅表現了解放區人民群衆冒着國民黨狂轟濫炸,對解放軍的大力支持,同時客觀反映了國民黨軍隊内部的一系列問題,通過對比說明了戰争勝負的客觀性。

其它電影

電影《車輪滾滾

(長春電影制片廠出品/1975年出品)

講的就是人民群衆支援淮海戰役的故事,主要是以膠東地區一支民工小分隊為線索。其中有個壯觀的場景,成千上萬的民工推車挑擔,為解放軍運糧送彈,車輪滾滾,人歡馬叫。據說,當年參戰的元帥、将軍觀看此片時,感動得熱淚直流。數以萬計的民工為支援淮海戰役付出了生命。

電影《佩劍将軍》(1982年出品)

以淮海戰役起義的張克俠、何基沣為原型,反映第三綏靖區起義的故事,佩劍指的是顧祝同向兩個将軍授予中正劍。

電影《今夜星光燦爛》(八一廠1980年出品,李秀明主演)

主要情節:1948年冬,在硝煙彌漫的淮海戰場上,一個準備上吊姑娘被我軍某電話員小于救回掩蔽部裡。姑娘名叫楊玉香,弟弟被地主打死,父親不幸死去,她走投無路隻得出此下策。楊玉香為報救命之恩,願以身相許,小于不知所措,老班長把玉香留在夥房幫忙。從此,這個孤苦伶仃的姑娘生活在革命的大家庭,成為連隊編外一員,開始了不平常的新的生活。戰鬥打響後,玉香冒着炮火為同志們運送幹糧。

在激烈的戰鬥中,連部通信員小郭光榮犧牲。為了對垂死掙紮的敵人發動政治攻勢,電話員小于英勇地接受了上級交給的任務。他沖破險阻,終于接通電話線,并沖進敵軍師部,命令敵師長與我縱隊陳司令員通話。當敵師長頑抗時,小于拉響了腰上的一束手榴彈壯烈犧牲。玉香聽到小于犧牲的消息後,悲痛不已,而戰鬥的烈火逐漸把她鍛煉得堅強起來。在衛生員小孫不幸犧牲後,玉香果斷地接過醫藥箱。從此,她成為了一名真正的戰士。在總攻戰鬥中,連長何戰雲也光榮地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嘹亮的軍号聲中,南下的部隊在星光下集合,這時響起了陳司令員的聲音:很多戰友留在了這片土地上,他們像天空中的星星一樣,永遠照耀着我們……玉香望着雲煙飄渺、星光燦爛的夜空,眼前又浮現出戰友們親切、剛毅的面容……

本片編劇白桦的創作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争議,因為這是首次用人情味來描述解放戰争。

10大陸更名風波編輯

2014年7月,南京市旅遊委發布一份紅頭文件稱,為了充分照顧***客人的感受,體現對***同胞的尊重,将修改南京民國文化景區的解說詞。比如,“解放後”要改為“1949年後”,“淮海戰役”改為“徐蚌會戰”。該文件發布後引發巨大争議。該文件名為《關于适當調整民國文化講解詞的通知》,由南京市旅遊委員會辦公室下發,印發時間為2014年7月21日。

 

Baidu
sogou